論文:淨土宗傳承之探討

繁体 简体


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持名千載 光耀人間 [摘錄]

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2016年12期

文/ 釋演覺

202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北京廣濟寺方丈

  • 當代中國佛教諸宗派中,彌陀信仰傳播最為廣泛,其信仰不僅在中國盛行,在東北亞乃至更廣地域中都具有重要影響,並且維繫著全世界的淨土信仰者,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善導大師:淨土宗的實際立宗人

  • 淨土宗立宗,非初祖慧遠直接相傳,而為二祖善導大師,乃因緣所致。中國淨土宗創立之前,古印度淨土經典已經陸續翻譯過來。這是淨土經典傳譯之始。初祖慧遠,主張以禪智為宗,這是禪觀念佛的特色。但是,二祖善導並未完全繼承初祖衣缽,而是另辟一修行門徑,並且影響其後遵循不變,直至今日。因此,後世公認,中國淨土宗的實際立宗人為善導大師。

  • 善導大師的思想都在他的五部九卷之中——《觀經四帖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贊》一卷、《般舟贊》一卷。《觀經四帖疏》是淨土宗的根本教義,是淨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論基礎,正是這部著作奠定了善導大師立宗的地位。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這部經典的評價是“淨業行人之指南針”。

  • 善導所弘揚之淨土法門,強調他力即阿彌陀佛之願力接引。善導大師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善導大師以佛的口吻告訴弟子,只要稱彌陀佛名,乘佛願力,就一定可以往生。上述所囑如磐石般堅定,眾生遵此教誨,千年不易。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和修行方式成為淨土宗的里程碑,世代延續。蓮池大師讚歎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善導大師之悟真寺:淨土宗祖庭

  • 淨土宗祖庭較多,但佔據最重要歷史地位的應該是悟真寺。真正與善導大師有直接關係的祖庭應是悟真寺。這是淨土宗成就之地,可謂祖庭中的祖庭,聖地中的聖地。悟真寺垂名青史,只因善導大師。有文章總結善導大師與悟真寺的因緣二十餘則,巨細不拘,今摘錄如下:

    • 善導大師23歲入住悟真寺。駐錫悟真寺數十年。

    • 在悟真寺親證三昧。

    • 從悟真寺出發,師事道綽大師,三年而返。

    • 道綽圓寂,淨土道場隨善導大師歸入悟真寺,悟真寺遂成全國淨土中心

    • 住持悟真寺,持名念佛法門得以廣泛弘傳

    •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大部分寫於悟真寺。由此開宗立教,圓滿創建淨土宗。

    • 在悟真寺楷定古今,糾正古今對淨土教法的錯解。

    • 在悟真寺寫《彌陀經》數萬卷,分化有緣。

    • 善導大師被尊為“彌陀化身”,傾城歸信,僧俗前往悟真寺禮謁,求教者不可勝數。

    • 善導大師使悟真寺成為淨土宗根本祖庭和根本道場,蜚聲中外,譽播全球,成為全世界淨土行人共同的聖地祖庭。

  • 悟真寺不僅是最正統的淨土宗祖庭,而且人文歷史與文物也極其豐富,這是淨土宗祖庭文化中最值得重視的部分。 

  • 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作長偈一首以贊此殊勝因緣:惟我大師,乘願再來,淨土法門,應機宏開。五部九卷,妙宣深蘊,能與難信,廣生正信。行願既圓,隨緣示寂,千三百年,塔留香積。寂而常照,星曜東方,法然繼起,宗風丕揚。善信億萬,同具至誠,六時佛號,千載祖庭。兩邦雲仍,倶會一處,永敦夙好,同遵祖武。我作此偈,贊古贊今,南山東海,長曜明燈。

善導大師著作之回歸

  • 唐武宗崇道反佛,繼皇位後開始沒收寺院財產,並於會昌三年(842)下“殺沙門令”,京兆府在長安城中打殺僧人三百余人。會昌四年,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會昌五年,寺廟幾乎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強迫還俗的僧尼大約26萬人,拆寺4600餘所,寺院經像文物損失殆盡,此即會昌法難。

  • 在這場法難中,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灰飛煙滅,了無蹤跡。淨土經典本應一脈相傳,遭此法難,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的著作,盡數失傳,法脈幾乎斷絕正統的祖師思想及修行儀軌,已不得而知。宋明以來一千多年間,中國只有天臺宗、華嚴宗乃至禪密諸宗混合的淨土法門,沒有純粹的淨土法門。

  • 但萬分幸運的是我國著名佛學家楊仁山先生(1837-1911)在國外獲知唐代從中國傳往日本的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和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等著作都完好保存在日本,便親往日本將這些法寶請回。在中國失傳的佛教著述三百餘部,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就在其中!這是淨土宗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整個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淨土宗將再度復興。億萬信眾將據此進入純正淨土法門,備齊資糧,走出迷津。

淨土宗祖典

  • 淨土宗經典首先是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其二便是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往生禮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淨土經典極其豐富,遠不止這些經典。它們共同組成了淨土經典寶庫,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必將永遠光照人間。

善導大師創立的以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為往生舟楫的殊勝法門,圓融彼此,且佔據了絕對地位。這一法門幾乎影響到佛教各宗各派,成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理想和崇高追求。淨土法門超越教派、超越民族、超越時代、超越國界、超越時空,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佛教徒的重要信仰。億萬信眾由此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動力,使人們嚮往西方彌陀淨土。

[摘錄自 持名千載 光耀人間: 淺談善導大師與淨土祖庭]

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2016年12期

文/ 釋演覺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北京廣濟寺方丈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摘錄]

曹曉虎 哲學博士 為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 曇鸞對淨土宗有開創之功。曇鸞對淨土宗經典的註解和宣揚具有開創之功。在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為阿彌陀淨土信仰提出系統判教理論的高僧就是曇鸞。曇鸞倡導的持名念佛方法成為淨土宗主要修行方式。

  • 淨土宗的定義是有爭議的問題。與其他宗派相比,淨土宗缺乏嚴密的傳法世系。佛教史上淨土宗十三祖師系統,並非根據師徒相承、衣缽相傳的原則,而是後人將歷史上倡導阿彌陀淨土信仰有較大影響的人物編排而成。對此十三祖系統,陳揚迥先生這樣認為:「淨土宗只是學派意義上而不是宗派意義上的『宗』,即『寓宗』。它始終沒有自己的組織和法嗣相傳的制度。」

  • 其實,淨土宗除了組織和法嗣傳承制度,作為宗派存在的條件都具備,尤其是具有完備的信仰體系和獨特的修行方法。在這些方面,甚至比一些其他宗派還要典型。

  • 宋元以後的佛教史籍將慧遠列為淨土宗初祖。但慧遠在這方面的貢獻似還不足以起到開宗立派的作用。湯用彤先生《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提到淨土宗(書中稱「淨土教」)時,著重考察的就是曇鸞的阿彌陀淨土信仰及其念佛修行對於後世修行方式的影響。從信仰和修行兩個方面對淨土宗進行定位,曇鸞可歸於淨土宗之列。陳揚炯的《中國淨土宗通史》就將曇鸞作為淨土宗初祖。現代很多學者採納了這種觀點。2003年8月20日至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山西省佛教協會、淨土古剎玄中寺聯合主辦的「淨土宗文化研討會」在太原舉行。在會議上,學者們討論了淨土宗祖師序列問題。根通法師在《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中說,倡導稱名念佛自曇鸞大師始,到道綽大師又有重要發展,曇鸞大師應該是我國漢傳佛教淨土法門的初祖。溫金玉教授提出了「淨土十五祖新判」,明確指出應將曇鸞、道綽列入目前中國佛教所共同崇奉的淨土祖師序列。他們的觀點與筆者不謀而合。

  • 確立宗派依據的主要經典,以區別於其他宗派:曇鸞的淨土思想來源比較集中和單純,主要在「三經一論」之內,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曇鸞的阿彌陀淨土信仰最早就緣於《觀無量壽佛經》。他專門作《<往生論>註》,對後世影響深遠。雖然很多大乘佛教經典都涉及到阿彌陀信仰,但大都不是專門講這方面的內容,「三經一論」是專門和系統闡述阿彌陀信仰的經典,是淨土宗自成一體的經典依據。曇鸞在這個方面的貢獻無人可望其項背

  • 在解釋這些經典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論,體現佛教宗派獨特的思想:在龍樹所著《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中,已提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以及未來世的彌勒佛等等,並把借他力求取淨土的修行方法稱作「易行道」,以與他種修行方法的「難行道」相區別。在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為阿彌陀淨土信仰提出系統判教理論的高僧就是曇鸞。在他所注《往生論註》中,引龍樹所著《十住毗婆沙論》,提出菩薩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轉法),有易行道和難行道兩種。在五濁惡世無佛之時欲求阿毗跋致,屬難行道,會遇到多種困難。反之,以信佛因緣,憑借阿彌陀佛宏誓大願,往生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是易行道。難行道好比陸路行走,無可憑靠,受到各種干擾;易行道好比水路乘船,借佛願力,有所依憑。曇鸞也介紹了自力解脫的途徑、並與借助他力的效果作了進一步的比較: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 佛教認為通過自已的修行能夠解脫,曇鸞也不否認憑自力解脫的可能性,但他強調,自力修行難,借助佛力則容易成就。這種思想被稱為「二力二道說」,是對龍樹「二道」思想的發展。曇鸞專修阿彌陀淨土法門,他的「二力二道說」對淨土宗深入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理論提高了阿彌陀信仰對於下層民眾的吸引力,在當時就產生了廣泛影響,吸引了很多信眾。他的判教觀點被後世淨土宗人繼承下來,經常被引用,成為淨土宗的招牌,體現了判教理論的歷史作用。

  • 確立本宗獨特的修行方法:中國化佛教的成熟形態是禪宗,這是大家公認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共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禪宗發展出有自己特點的修行方法,在此之前的宗派在修行方法上創新不多。禪宗修行方法的創新始於慧能,所以慧能被學術界公認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淨土宗的修行方法是念佛,而持名念佛作為主要的修行方法始於曇鸞。淨土宗主要的修行方式,其中獨特的修行方式就是持名念佛,而曇鸞最早明確將阿彌陀信仰與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後世淨土宗的信仰、修行論沒並沒有根本改變。稱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受到曇鸞的重視,成為獨立的念佛方法。在曇鸞那裡,持名念佛始作為一種獨立的修行方法出現,並日益為後人所重視。使持名念佛淨土法門對普通人而言更具可操作性。這是曇鸞的重大創舉,對後來淨土宗的修行論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深刻地影響了淨土宗的發展,使淨土宗能夠自成一體,因此也奠定了自己作為淨土宗祖師的地位。

  • 綜上所述,儘管曇鸞並沒有按照宗派傳承制度組織一個淨土信眾團體,但是這並不影響曇鸞在淨土宗歷史上的開創者地位。

[摘錄自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曹曉虎 哲學博士  為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摘錄]

第一屆淨土會議論文
山西省佛教協會 釋根通法師 

  • 當我們在學習研究中國漢傳佛教淨土法門的發展歷史和它的思想體系時,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誰是中國佛教淨土法門的創立者,從我們接觸到的歷史文獻中,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北魏年間的曇鸞大師和後梁年間的道綽大師淨土法門的創立和傳承中佔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因為宣導稱名念佛是從曇鸞大師開始的,到道綽大師又有重要發展,所以曇鸞大師應該是中國漢傳佛教淨土法門的初祖。可是在淨土法門的祖師傳承歷史位元次的記載中沒有他們,並沒有突顯出他們在淨土宗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顯然與他們在淨土宗史上所做出的貢獻是不相符的。我們應該尊重歷史,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來書寫中國淨土宗史。 

  • 我們不難看出傳統中國漢傳佛教淨土法門十三祖的傳承,並不像禪宗那樣有一套傳燈相承的法統,淨土宗所尊立的歷代祖師,是淨土門人根據其所瞭解的淨土高僧在弘揚淨土法門中的業績推定的,他們相互之間並沒有師資傳授關係。

  • 曇鸞大師的歷史功績:曇鸞對淨土法門的教典進行研究,他對世親所著的《淨土論》作了註釋,並把書名改為《往生論註》,他還撰寫了《淨土十二偈》。從而,對淨土法門的教義、教理作了深入的解釋和理論闡述,並身體力行,自行化眾,使淨土法門的思想傳向廣大民眾,歸信淨土的人越來越多。因此,曇鸞的名聲遠揚,影響很大,連當時的北魏朝廷也很敬重他,賜他「神鸞」稱號,並敕住並州大寺。後來,曇鸞移居汾州北山石壁山,即今山西省交城縣西北二十裏處,創建淨土道場。因寺伴石壁山,故稱「石壁玄中寺」。他在這裏著書立說,聚眾稱名念佛,直到北魏興和四年,即西元542年,曇鸞示寂,終年66歲。

  • 道綽大師的歷史功績:在玄中寺有一幢為曇鸞大師立的碑,上面刻有曇鸞的畫像和傳記,道綽看後,極為崇敬,從此改信淨土。道綽既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佈道者,更是一位對淨土教典作出重要貢獻的佛學研究者。他所著述的《安樂集》兩卷,系統地闡述了淨土法門的教義和教理,成為淨土法門的一部重要經典。道綽 在玄中寺住持約30餘年,由於他專弘淨土,勸化淨業,影響也深遠,名聲也很大,吸引了眾多的信眾,使淨土法門的思想在北方廣大群眾中有了較為廣泛的傳播。道綽圓寂於唐貞觀19年,即西元645年,終年 84歲。

  • 這樣兩位在淨土法門發展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大師,卻在淨土法門的祖師傳承記載中沒有相應位置,這是讓人遺憾的。

  • 善導在淨土法門的歷史上對他的生平記載要比曇鸞、道綽多。當然不可否認善導在弘揚淨土法門的功業,但是他的師傳是來自曇鸞和道綽大師。

  • 對於淨土法門歷史發展的傳承,要進行歷史的全面的研究和闡發:慧遠大師奉行般若、禪淨與淨土相結合的念佛三昧,對於彌陀信仰的流行起了推動作用…但是,他的念佛三昧,雖是首倡,卻還沒有突破印度禪法範圍,只能為少數人所接受,它與後來曇鸞宣導的稱名念佛為特色的淨土法門是有區別的。因此,慧遠圓寂後,他的彌陀信仰思想影響並不大,也沒有廣泛傳開。

  • 我們應看到的是,慧遠時期中國漢傳佛教淨土法門還處於萌芽階段。正式創立淨土法門的大師是曇鸞、道綽等人。史書對曇鸞、道綽兩位大師的事蹟記載是很清楚的。

  • 未列入十三祖的緣由:到了宋朝,淨土法門的傳播已逐漸由北方轉移到南方,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以後,念佛的風氣日漸集中於臨安,並由臨安傳播到南方各地。當時南方念佛結社盛行,這樣自然又追溯到東晉慧遠的蓮社。所以,南宋年間編成的《佛祖統紀》中,對淨土祖師七祖的推崇,自三祖以下,都是代表南方淨土法門的,從而使遠在善導之前為淨土法門的創建和傳播作出貢獻的曇鸞和道綽寂然無聞了。造成這個情況的重要原因,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時期的佛門人士和佛教學者,限於當時的交通、經濟、文化和政治等條件,對漢傳佛教淨土法門的發生、發展的歷史情況,特別是對北方淨土法門的傳播情況瞭解得很少,甚至沒有見過曇鸞寫的《往生論註》和道綽的《安樂集》。由於這種客觀歷史的局限性,要編寫一部客觀、全面的淨土法門的師傳體系顯然是不可能的。南宋的宗曉和志盤恰恰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僅僅靠手頭掌握的一點資料編寫了淨土法門的師傳體系,他們完全忽視了漢傳佛教淨土法門是北方產生、發展的一大教派,從而也就忽視了淨土法門在北方盛行中做出創建性貢獻的大師們。

  • 對這個問題,佛門有識之士和一些專家、學者多有異議,大家都認為,對於淨土法門歷史發展的傳承關係,要尊重事實。我們要知恩報恩,感念歷代祖師之功德,緬懷他們的法乳深恩,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對中國漢傳佛教淨土宗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實現這個任務,應是我們後輩淨土門人以及宗教方面的專家、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摘錄自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山西省佛教協會 釋根通法師


中國淨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 [摘錄]

文/林元白

1956年7月1日于北京《现代佛学》期刊号:5609

  • 中國淨土宗的傳承問題:廬山慧遠的念佛思想,主要是依念佛三昧之法見佛,以期往生;但當時《觀無量壽經》等尚未傳譯,其思想只能根據《般舟三昧經》而已。這恐怕是後世憑著想像加以說明的。這種念佛方法叫做觀像念佛或觀念念佛,不是至誠信仰的人是不易持久的。所以遠公以後, 這一種念佛方法就有些人往風微了。唐迦才的《淨土論.序》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 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可見初唐的人對於廬山一系的獨善精神已經提出了意見。和觀念念佛並行的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的方法,盛倡於唐善導大師。善導的思想本於道綽,道綽繼承著曇鸞,因此善導的淨土思想是由曇鸞一脈相傳的

  • 然而我國的淨土宗並沒有像禪宗那樣傳燈相承的法統;因此,所謂蓮宗列祖十三祖的名稱多不是直接的師承關係。我國的蓮宗十三祖系統是以廬山慧遠為正統的初祖的;對於曇鸞和道綽竟未給與應有的地位,這是很不公允的,同時也是後來南方人的偏見。因為宋朝以後,淨土教已漸由北方移於南方,特別是南宋建都杭州以來,念佛的風氣已從臨安之都傳播於四方。宋朝念佛結社之盛行, 自然又遠溯到慧遠的蓮社。所以宋時所定的蓮社七祖,自三祖以下都是代表南方的淨土教;而曇鸞、道綽曾經布化過的并州之地就幾乎寂然無聞了。湯用彤說:「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 故常推為淨土教之初祖。」(《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803頁)但在中國淨宗史上似沒有這樣的紀錄;《佛祖統紀》作者僅把曇鸞和道綽列於往生高僧傳而已。但從曇鸞和道綽的著述和傳記看來,其畢生的精力幾乎全部傾於念佛的勸化,在我國淨土教史上是不能加以忽視的

  • 曇鸞的學問和德望也是當時南北知聞的人物。他在研究龍樹一系的《四論》學說之後,南遊的歸途在洛陽親從菩提流支傳授了天親一系的淨土法門。他的名著天親《淨土論註》(此書我國失傳已久,清末由日本南條文雄寄贈楊仁山,再刻行世, 名《往生論註》,金陵刻經處列入古逸淨土十書之一),即以龍樹的思想為基本加以發揮。因此,曇鸞的念佛法門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印度的龍樹和天親兩系的淨土思想加以綜合而集其大成的。曇鸞初受魏主敬重, 號為「神鸞」,依敕住并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石壁玄中寺專修念佛,深受南北朝野的尊敬。他的本願念佛的思想後來得到道綽、善導的發揚,便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派。玄中寺既為曇鸞初祖所創建,又為道綽一生勸導念佛的道場,同時又是被稱彌陀化身的善導歸信淨土法門的聖地,實在可以說是一個念佛的根本道場。因此,玄中寺在中國淨土教史上的地位是肯定的。

  • 道綽於大業五年到石壁谷玄中寺,他看了曇鸞碑載著念佛往生許多嘉瑞, 因而起了信仰, 即放棄《涅槃經》而歸信淨土。從此就在玄中寺專教道俗念佛和講說《無量壽經》,並提倡掏珠念佛的方法,教導并州一帶士女念佛。他勸人念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多者達數十百斛,所謂小豆念佛。他在玄中寺三十餘年, 受其教化者不可勝數。貞觀十九年(645)四月二十七日, 示寂於玄中寺,春秋八十有四。遺著有《安樂集》二卷,分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往」。所引經論有《涅槃經》《華嚴經》《維摩經》《智度論》《淨土論》及《律部》等四十二部,這是淨土宗重要的著作之一。

  • 道綽的繼承人是善導大師。善導是山東臨淄人,他於貞觀十五年(641)到玄中寺,這時善導才二十九歲,而道綽已是八十的高齡了。道綽寂後,善導即自玄中寺到唐都長安,熱心地從事於念佛的宣傳。他一生曾以所得淨財,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由於他弘深的誓願,至被稱為彌陀的化身自曇鸞、道綽、善導相繼教化,念佛的風氣已深入於當時的民間,和廬山慧遠一系專門接引上層知識份子的蓮社宗風是顯然不同的。

[摘錄自 中國淨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

林元白 1956年7月1日于北京《现代佛学》期刊号:5609


中國佛教宗派 : 淨土宗 [摘錄]

文/華方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

  • 淨土宗是唐代僧人善導實際開創的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得名。

  • 淨土宗的傳承:後秦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1卷),南宋畺良耶舍譯有《觀無量壽經》(1卷),北魏菩提流支譯有《往生論》(1卷)等,使宣傳阿彌陀佛淨土信仰的佛教經典逐步完備。彌勒淨土信仰經東晉道安的提倡,一時盛行于北魏,南朝齊、梁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則成為後來中國淨土信仰的主流。

  • 關於中國淨土宗的傳承關係,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實際上,十三祖系統將慧遠作為淨土宗初祖自然有攀附的成份。其念佛法門主要是觀想念佛,而非稱名念佛。在觀想念佛時,慧遠非常重視禪定和智慧,主張“以禪智為宗”。這與以後的淨土信仰有比較大的差異。

  • 曇鸞大師:在慧遠之後,弘揚淨土信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曇鸞(476—542)。曇鸞於洛陽遇到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將一部《觀無量壽經》送給他,專修淨土法門。東魏孝靜帝對他非常尊敬,稱其為“神鸞”。先後在並州的大岩寺、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弘傳淨土法門。主要著作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簡稱《往生論注》)2卷、《贊阿彌陀佛偈》1卷等。在上述著作中,曇鸞對彌陀淨土教義作了系統地闡述,初步建立起淨土宗的理論體系,為後來淨土宗的創宗奠定了基礎。

  • 在《往生論注》中,曇鸞依據龍樹所著《十住毗婆沙論》關於修行方法“有難有易”的說法,判立淨土教的難行、易行二道。龍樹在《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中,將修行的方法分為難、易兩種。依靠個人的艱苦修行,歷盡無數劫而達到“不退轉”的覺悟境界,即為“難行道”;依靠恭敬念誦名號,而很快達到“不退轉”的覺悟境界,就是“易行道”。曇鸞將這種觀點與淨土信仰結合起來,認為依靠其他法門自力修行,如要成佛必須斷盡累劫所造惑業。斷得一惑,超升一步,叫作“豎超三界”。然而,斷除見惑即如斷四十裡長流,如此僅靠自力,何時能有出期!此謂難行道。修淨土念佛法門,借助彌陀佛力加持,命終即可往生淨土,叫作“橫超三界”,就是易行道。他在《往生論注》卷上說:

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其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 曇鸞認為,在“五濁之世”,身處末法的人們,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修行,想要達至佛境,是非常困難的。譬如在陸地上步行跋涉,艱辛異常。而如果信奉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就可以借助佛的願力,得到解脫。這種修行方法,就是易行道。譬如在水路上乘船而行,其樂無比。經過曇鸞的宣導,使彌陀信仰中的念佛法門從注重觀想念佛開始向口稱念佛轉變。這一轉變,後經道綽、善導等人的大力推動,使口稱念佛幾乎成為淨土信仰的標誌,同時也使彌陀淨土信仰深入民間,廣為普及。曇鸞以後,許多著名的佛教學者都有關於淨土的著作,這些學者雖然對淨土諸經作了疏釋,然都不是專以淨土為業。真正繼承曇鸞之說,大弘淨土教義的是道綽。

  • 道綽大師:(562—645),自幼出家,先學《涅槃經》,精於般若空理,後入石壁玄中寺,看到《曇鸞和尚碑》中所記載的曇鸞弘揚淨土的事蹟,深受感動,於是皈依淨土,專心念佛。在此後的三十多年間,講《觀無量壽經》二百餘遍,每日誦阿彌陀佛名萬次。著有《安樂集》2卷。

  • 道綽在論述淨土教義時,非常重視以佛教經論為根據。其所著《安樂集》“廣引眾經”,所引經律論,多至四十餘部。道綽弘揚淨土教義的出發點,是“末法”思想。他根據《大集月藏經》的說法,認為在末法時代,淨土教所提倡的念佛法門,是最適合末法鈍根的。他主張教法應當和時機相應,“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認為在末法時,善法隱沒,爭訟轉多,“應稱佛名號時者”。

  • 同時,道綽在曇鸞難行、易行教判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聖道門”和“淨土門”的分判,並認為只有淨土一門,才是末法惡世人們的唯一出離之道。所謂聖道門,是指除淨土教義之外的一切大小乘佛法,這些佛法主張靠自己的力量,通過修習禪定,讀誦經典,以增長智慧,達至覺悟。道綽認為,在末法時代,眾生根機愚鈍,不堪受正教,失去了通過聖道門獲得解脫的能力。所謂淨土門,是指他所宣揚的淨土法門。末法鈍根只有修持簡要易行的淨土門,專心念佛,乘佛的本願力,才能往生淨土,獲得解脫。《安樂集》卷上曰: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 就是說,因為一則現時離佛祖釋迦牟尼時已經很遙遠了,二則聖道門所宣說的道理幽深難解,因此,身當末法的人們,不可能通過修行聖道而得解脫,只有修行淨土這唯一的方法。與曇鸞的難易二道相比較,聖道門即是難行道,淨土門即是易行道。

  •  善導與淨土宗的實際創立: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淨土教義的集大成者,是唐代僧人善導。貞觀十五年(641)始隨道綽受業,聽講《觀無量壽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傳淨土法門,正式創立淨土宗。據《佛祖統紀》卷26載,善導曾出資寫《阿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僧俗皈依者無數。著有《觀無量壽經疏》(簡稱《觀經疏》)4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簡稱《法事贊》)2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簡稱《觀念法門》)1卷、《往生禮贊偈》(亦稱《六時禮贊偈》)1卷、《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簡稱《般舟贊》)1卷等。上面的著作中,善導系統地闡述了淨土的教相教義及其禮儀規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淨土思想體系。

  • 在佛身、佛土方面,大乘佛教主張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三身,那麼,淨土宗所崇拜的阿彌陀佛是應身佛還是報身佛?西方淨土是應土還是報土?善導以前的淨影寺慧遠、天臺智者大師和嘉祥吉藏等人都主張阿彌陀佛是應身,所往生的淨土是應土。善導繼承道綽的觀點,堅持報佛報土說。《觀經疏》卷一載,有人問言:“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認為一切眾生只要一心念佛,靠佛的願力,都可以往生作為報土的淨土佛國。

  •  在修行方法上,善導特別提倡稱名念佛。淨土宗的實踐修行法門主要是念佛。由曇鸞、道綽宣導的持名念佛,由於善導的大力提倡,以其簡便實用的特點,而備受廣大信徒的喜愛,成為最廣泛最有影響的修行方法。 

[摘錄自 中國佛教宗派 : 淨土宗]

文/華方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


善導大師淨土觀析論 [摘錄]

文/陳永革

南京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專攻近世中國佛教思想文化

  • 善導(613-681)是中國淨土宗創宗開教的一代宗師。他不僅是中國淨土理論開創時期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純粹踐履、實修實證的淨土行者。但對於其淨土理論與修為行持的闡論,卻相當不盡如人意。在長達千餘年世代中,對善導大師盛弘淨土的光明德行,特別是對其淨土觀行本身的研究,一直相對缺省。這種情形,整體上導致了善導大師似乎是中國佛教思想文化史的一位隱匿者。這自然是與善導大師之於中國淨土宗的影響及地位,頗有諸多不相應處,相當值得後人檢討。這種情形的出現,主要源於善導大師著作在唐末五代即大多已湮沒無聞。

  • 曇鸞大師(476-542)遇菩提流支,而授以《觀經》。曇鸞讚歎頂受,自行化他,廣為流布。作為曇鸞淨土思想的直接承緒者道綽大師(562-645,山西汶水人),繼出於世。

  • 道綽大師於隋大業五年(609年),到并州石壁山玄中寺, 因睹《曇鸞和尚碑》,而發心專弘淨土。此後即以玄中寺為中心傳播淨土教義,提倡掐珠念佛。曾在玄中寺為信徒開講《觀無量壽經》約兩百遍, 聽者眾多,每當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歎,念佛之聲響徹林谷。

  • 唐貞觀十五年(641),善導大師到玄中寺拜道綽為師,徹底皈信淨土法門,並數度聆聽道綽暢演《觀無量壽經》。唐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大師轉赴長安,在光明寺、慈恩寺等專弘念佛法門, 普度眾生共入彌陀願海。

  •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稱其「楷定古今」,其實即含有貞定包括淨影慧遠、天臺智者在內諸師的淨土之議,而彰顯己說。善導大師之所著論,著眼於文義並顯。他明確主張,阿彌陀佛是報佛,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於報土。凡夫之所以能夠往生報土的本因,完全是仗阿彌陀佛無所不在的強大願力,而非眾生自力修為之所致。如果忽略了彌陀大願, 只著眼於往生者之資格而論凡夫能否往生,其說非為佛意。

  • 正確立了淨土行門他力往生的可行性:此立論具有強烈的衝擊性。因為常沒於五濁惡世的芸芸眾生,竟然如此不可思議地往生極樂高妙的彌陀報土,其就修行觀念所產生的衝擊力非同一般可言。更推展而論,佛教了生脫死不再是純粹覺悟的路徑,呈示了迥異唯心淨土或自性淨土的行持觀, 而是一種更為切實的往生關切。這正是淨土願信的非凡吸引力。這種立論有著信仰上的反差強烈,此即淨土往生起點甚低甚易,而終極果報卻絕對高妙。這種往生觀念,對於常沒凡夫,無疑有著極大的修行效應,著實昭示著後世淨土法門的綜攝性:捨眾行而歸一行,匯眾因為一因,結眾果於一果。進而言之,淨土行門的普世性即在於確鑿無疑的凡夫同一行性。質諸後世淨土行者的修持實例,可以明顯看到這一趨勢。所謂「願力成就之報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聖人皆共同,唯託彌陀本願力」。

  • 於此可見,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其詮釋彌陀淨土的立論始基, 完全根植於濁世的凡夫群體,一切立言皆有著鮮明的在世性。因此,對於淨土行者來說,無疑有著強烈的普世性蘊涵。從早期的中國淨土宗的盛傳史上看,《觀經》佔據著相當關鍵的經典地位。這種關鍵性的經典地位, 皆源於《觀經》端屬於淨土行門的他力往生之經,開啟了彌陀本願救度的廣闊之門。眾所周知,本經所指涉的對象,並非聖者菩薩,而是你我一樣充滿濁念之在世凡夫。而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既有意達成「楷定古今」的目標(故亦有稱善導此疏為《楷定疏》),在淨土宗史上,更有著回應諸說與建構義理的蘊意。

  • 其所楷定之古說,當指淨影慧遠之《觀無量壽佛經疏》二卷,及天臺智者大師之撰《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等撰述。此後世人對天臺淨土觀的理解, 主要源於此。但在天臺實相論觀照下的《觀經》,其本願救度法門則多少有障蔽之嫌。在此可以簡單地指出, 諸說解讀《觀經》大都基於聖道門自力教的觀照,有違於《觀經》淨土門他力教的原初立場。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自失誤他,為害茲甚」。因此, 善導《觀經疏》一出,《觀經》他力本願求度往生的理念充分彰顯出來。這可以說是,以本願思想充實與鞏固了淨土他力的法門地位,成為不易之論,且發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說改變了中國佛教思想的走向。

  • 總之,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實以凡夫入報義,遮除往生淨土的神聖性,而彰顯淨土往生的日常普適性。其階級明顯,而現實可行,其理論自足,而人人皆適。達到了理論與行持的雙重自足。善導大師還強調,依憑彌陀本願往生淨土,正是芸芸眾生的切實可行之路徑。這種機性的簡擇,正是《觀經》純粹指向他力佛願的樞要所在,充分表達了「彌陀報身,極樂報土,凡夫入報,全託佛願」的經旨。 

  • 善導大師一生盛弘淨土,終其身「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他的弘淨盛德,基於彌陀為報佛且凡夫入報義,直接導向稱名念佛,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本願思想。他不僅把淨土經典中的本願思想建構為彌陀淨土的主流理念,並逐漸把先前的「觀像念佛」,引入到「稱名念佛」為主導的修行路徑,使之強化為日常修淨行為的可靠始基。把佛教往生的生死關切,以臨終關切的極端形式加以表達,把現實苦難的真實解脫與來世的福樂相關聯,並認為鈍根凡夫臨終十念亦能脫離生死苦海而超升解脫,這就為普世眾生的生死解脫充分打開了方便之門。

[摘錄自 善導大師淨土觀析論]

陳永革 南京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專攻近世中國佛教思想文化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摘錄]

溫金玉教授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教授 

哲學系 宗教學系教授 

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


  • 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淨土文化擁有最為廣泛的民眾信仰基礎,淨土宗是中國佛教中最富宗教性且又最簡便易行的教派,其念佛法門成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業,影響至為久遠。淨土思想初傳中土,便是由山西玄中寺的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弘宣法化,集眾念佛,使淨土一系發揚光大,蔚為一宗。

  • 淨土宗儘管在中國的佛教宗派中,是最富有民眾信仰基礎的宗派,但淨土宗十三祖系統沒有獨立的法嗣傳承,在其內部既無衣缽相傳的制度,也沒有如禪宗以心印心的師資授受。可以說,淨土宗十三祖在組織上沒有嚴格的師承世系,所以本來也無所謂祖師世系。後來有人為淨土宗排列祖師世系,亦不過是對中國宗法社會制度的回應,抑或是對禪宗等宗派的模仿。然而,淨土祖師世系一出,紛爭亦起。從歷史上來說,這段公案就未能了斷。就目前學界、教界而言,受質疑最多者亦無過於傳統之十三祖說

  • 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是大浪淘沙、歷經宋元明清數代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從歷史的祖位排列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無論是六祖說,還是七祖乃至十三祖說,都是推崇慧遠為初祖,而曇鸞、道綽竟未能列入。為什麼曇鸞、道綽二大師,未能列入淨土宗十三祖之中呢?這是許多人的疑問。據陳揚炯先生分析,最早為淨土宗排祖位的宗曉與志盤皆為天臺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有天臺宗四人,禪宗二人,華嚴宗一人。由其他宗派的人來確立淨土祖師,其傾向性、宗派性以及隨意性當是不可避免的。

  • 對十三祖質疑之焦點實際最後落在了慧遠與曇鸞誰是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抑或說是初祖的問題上。目前已有多種論著對此發表新說。如陳揚炯先生就指出:「從歷史真相來說,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創始者是曇鸞而不是慧遠。曇鸞不僅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也是國際淨土教的初祖。」並認為將慧遠定為淨土宗初祖,實在是誇大了慧遠的作用。慧遠的淨土思想可以上溯至其恩師道安。但需要指出的是慧遠大師的念佛主要是依《般舟三昧經》,側重於禪觀念佛,也就是於六時中與大眾在法堂中坐禪入定,來觀想佛的相好。這種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並沒有突破印度禪法的範圍,而且只為少數「上根者」所接受。這種觀想念佛法門與日後以稱名念佛為特徵、以廣大普通百姓為基本群眾的淨土宗大異其趣,所以從思想淵源上,很難說後來的淨土祖師是繼承了慧遠。因此他去世200多年間,在淨土一系中仍默默無聞,他的彌陀思想也沒有太大影響。唐迦才在《淨土論序》中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林元白先生在《中國淨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一文中也說:「這種念佛方法叫做觀像念佛與觀念念佛,不是至誠信仰的人是不易持久的。所以遠公以後,這一種念佛方法就有些人往風微了。」

  • 在淨土宗史上,至曇鸞大師才專重持名念佛,仰靠他力求生淨土。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明確指出:「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之初祖。」從曇鸞與道綽的生平來看,他們是傾畢生精力與心血來勸導念佛的,這在淨土思想初傳期是僅有的。我們首先應正視一個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當代,都不可改變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淨土宗發展的理路與承繼的血脈,是沿著由曇鸞開創、道綽繼之,善導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發展的。所以,在淨土祖師的位次中是應該專門予以彰顯的。但列善導不足以彰顯曇鸞、道綽,且善導大師之被列入亦非以玄中寺僧之名,而是以長安光明寺僧身份。所以我們感到以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之貢獻,實在不應只做「幕後英雄」,而以玄中寺作為根本念佛道場、作為孕育了三位功高蓋世的三祖師之基地,亦未能在歷史上享有應當之盛名。

[摘錄自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溫金玉教授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教授 

哲學系 宗教學系教授 

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


以上為教界對淨土宗傳承之探討摘錄,欲深入了解淨土宗傳承法義,可祈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傳記漫畫《淨土宗三祖師傳》、原著經典《淨土宗聖教集》等書 [免費祈請寄送]。

Previous
Previous

《安乐集》讲要(四):如何灭罪消业障

Next
Next

论文:净土宗传承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