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之发愿
近期有些念佛的莲友提问说:要如何发愿?发愿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常常听到众多发愿文,不知如何下手。
其实,当我们在佛道的路上遇到疑惑,应当回归到最初的根源;如佛陀在入涅槃之前被问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能依止佛陀;那如果佛陀不在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依止呢?”佛陀说:“依法,不依人。” 虽然佛陀不在了,但是佛法依然存在,所以遇到疑惑,从“法”当中找到依据最为单纯。
如讲到“发愿”的内容,佛门里有“四弘誓愿”、“十大愿王”等众多内容,但念佛人的“发愿”,应当回归到净土三经最为根本。
《无量寿经》: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观无量寿经》: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阿弥陀经》: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因此,对于念佛人来说,
一切的愿文,不如“愿生极乐”之庄严;
再好的愿词,亦不如“愿生极乐”之圆满。
“欲生我国”,是弥陀的本怀;
“愿生极乐”,是众生的方向;
“愿生彼国”,是诸佛的引导。
九法界众生,如不愿生极乐,则无法感召弥陀;
十方诸佛,如不宣扬愿生极乐,则无法广度众生。
如果舍弃、不重视、不注重“愿生极乐”之一愿,而再发“成千上万”、“豪言壮语”之愿,如同放弃阳光之伟大而自点小火取暖、丢弃至胜摩尼宝珠而收集地上之小石头,太可惜了!
有了“愿生极乐”之目标,具体应该如何落实、表现呢?
答: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是以“念佛为宗”,意即“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弥陀一切之愿行,从因至果,无所不包。所以大师说,“南无”即是具足“信愿”之义,而“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信愿行,全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因此,宣扬“如何相信”、“如何发愿”,只是为了导归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已经一向专称者,不再细谈“信愿行”了,因佛号具足一切故。若非一向专称弥陀名号,而广说“信愿”之义,反而有失其根本,如同《楞严经》所言:“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注:只谈食物而不吃,终究不能饱)”
古德法然上人曾言:
(1)
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但,所谓三心四修者,皆含于「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此外若存深奥,则外于二尊之怜愍,漏于本愿。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2)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因,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行,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业,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观想,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智慧,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三心,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四修,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五念。
弥陀以称名为本愿,厌秽欣净亦在称名之中。法藏菩萨往昔发起本愿之故,应信弥陀如来之自在神力。此外若存深奥,今生必受一切护法神祇责罚,来世漏于弥陀本愿,堕于无间地狱矣!
(3)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
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
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人,唯相续念佛,直至临终往生也。
(4)
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5)
拜见善导和尚之释,法然眼中,三心、五念、四修,皆具见南无阿弥陀佛也。
我是不足取之男也,十恶之法然,愚痴之法然,唯念佛欲往生也。
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如不知黑白之童子、不知是非之愚人,唯念佛仰信往生也。
弥陀劝念佛必来迎,释迦劝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余事皆不知也。
所以,念佛人之信受发愿,皆是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
当然,活在世间,总是会遇到逆缘,但念佛人保持“随缘度日消旧业”、“知足常乐常念佛”就好。这样定能守住单纯念佛之家风,决定往生。印光大師曾言:“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佛遗教经》: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源信念佛法语》: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南无阿弥陀佛
愿一切众生,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得安心、得安定、得生安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