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简体试用版 (电脑自动转化 或有错字)

淨土宗成佛因果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聖教集》三三五頁):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用證義意。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大經》三要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咐囑彌勒文)

 
 

第十八願(因願)與成就文(果力)對照表

 
 

《大經》十要文

1《大經》「釋尊出世本懷文」(《聖教集》五七頁):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2《大經》「第十八願」之文(《聖教集》六六頁):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3《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聖教集》九一頁):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4《大經》「流通分」之文(《聖教集》一三三頁):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5《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聖教集》九六頁):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6《大經》「彌陀最尊第一」之文(《聖教集》七七頁):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7《大經》「超絕橫截」之文(《聖教集》一○五頁):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8《大經》「特留此經」之文(《聖教集》一三四頁):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9《大經》「過火聞法」之偈(《聖教集》九七頁):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10《大經》「過火聞法」之文(《聖教集》一三三、一三四頁):

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三經祖論摘要

  • 《大經》摘要

1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聖教集》五七頁)

2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聖教集》六三、七三頁)

3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密,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聖教集》七三、七四頁)

4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聖教集》五五頁)

5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維摩經》取意)

6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華嚴經》)

7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莊嚴經》)

8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聖教集》六一頁)

9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聖教集》六二頁)

10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平等覺經》)

11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聖教集》六一頁)

12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莊嚴經》)

13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大阿彌陀經》)

14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聖教集》七二頁)

15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莊嚴經》)

16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如來會》)

17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大集月藏經》)

18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聖教集》七二頁)

19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聖教集》一○五頁)

20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至無量光明土,供養於無數佛。

(《平等覺經》)

21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聖教集》一三○頁)

22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以次如彌勒,皆當作佛。 (《大阿彌陀經》)

23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說經行道皆如佛。(《大阿彌陀經》)

24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聖教集》八七頁)

25此二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命終之後,往生彼國。(《莊嚴經》)

26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聖教集》六五頁)

27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如來會》)

28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聖教集》九一頁)

29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如來會》)

30其有眾生,若當生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生彼國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大經》取意)

31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聖教集》六六頁)

32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聖教集》九一頁)

33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聖教集》六六頁)

34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聖教集》九一頁)

35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聖教集》一三三頁)

36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聖教集》九六頁)

37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莊嚴經》)

38「華光出佛」:普為十方說微妙法。(《聖教集》九○頁)

(現往東方,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來會》)

39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七卷《楞伽經》卷六)

40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聖教集》七七頁)

41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大阿彌陀經》)

42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聖教集》一一一頁)

43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聖教集》一二四頁)

44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聖教集》一二四頁)

45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聖教集》一三四頁)

46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聖教集》一三三、一三四頁)

47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聖教集》九七頁)

48如來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如來會》)

49又阿逸多:令此教法,不使消滅,永作偉大贈物。(梵文《大經》)

  • 《觀經》摘要

1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聖教集》一五七頁)

2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教集》一五九頁)

3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聖教集》一六○頁)

4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聖教集》一六五頁)

5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聖教集》一七九頁)

6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聖教集》一八一頁)

7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聖教集》一八一頁)

8「汝是凡夫,心想羸劣」,顯示「凡夫為本」。(《聖教集》一四七頁)

9「以佛力故,見彼佛土」,顯示「佛力救度」。(《聖教集》一四七頁)

10「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顯示「惡苦眾生」是「往生正機」。(《聖教集》一四七頁)

 

  • 《小經》摘要

1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聖教集》四頁)

2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聖教集》七頁)

3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聖教集》七頁)

4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聖教集》八頁)

5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聖教集》八頁)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聖教集》一○頁)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聖教集》一三頁)

6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聖教集》九頁)

7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梵文《阿彌陀經》)

8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聖教集》九頁)

9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聖教集》九頁)

10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共六次)(《聖教集》一○頁)

11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聖教集》一三頁)

12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聖教集》一三頁)

13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聖教集》一三頁)

14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聖教集》一四頁)

  • 《易行品》摘要

1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聖教集》一八八頁)

2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聖教集》一八九頁)

3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聖教集》一九六頁)

4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聖教集》一九六頁)

5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聖教集》一九七頁)

6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聖教集》一九八頁)

7

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

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楞伽懸記文,十卷《入楞伽經》卷九)


  • 《往生論》摘要

1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聖教集》二一二 ─ 二一四頁)

2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聖教集》二一四頁)


  • 《往生論註》摘要

1難行道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聖教集》二三○頁)

2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聖教集》三三五─三三七頁)

3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聖教集》二八四頁)

4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聖教集》二八○頁)

5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能神者神之耳。(《聖教集》三○四、三一五頁)

6此指共何等眾生耶?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聖教集》二七四、二七五頁)

7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聖教集》二七六頁)

8《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聖教集》二七六頁)

9《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聖教集》二七六頁)

10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聖教集》三○○頁)

11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聖教集》二九二頁)

  • 《安樂集》摘要

《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聖教集》四○八頁)

  • 善導大師法語(一)

善導信願行之側重—以行立信,以行滿願

一、信之文

《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聖教集》六四七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信.行之文

《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聖教集》八五九頁):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往生禮讚》「二種深信」之文(《聖教集》八五五頁):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信.願.行之文

《觀經疏.玄義分》「乘佛願力」之文(《聖教集》四六六頁):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四、願.行之文

1《觀經疏.玄義分》「本願取意」之文(《聖教集》四八四頁):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觀念法門》「乘佛願力」之文(《聖教集》八三四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3《觀念法門》「造罪迴心」之文(《聖教集》八三九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五、行之文

1《觀經疏》「弘願文」(《聖教集》四五九頁):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2《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聖教集》七一○頁):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3《觀念法門》「三輩專念」之文(《聖教集》八三五頁):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4《觀經疏》「六字釋」之文(《聖教集》四八三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5《觀經疏》「唯明專念」之文(《聖教集》六一五頁):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6《往生禮讚》「四十八字願成釋」之文(《聖教集》九一五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7《觀經疏.玄義分》「莫不皆往」之文(《聖教集》四八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8《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聖教集》六五二頁):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9《觀經疏》「正定業」之文(《聖教集》六五三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10《往生禮讚》「念佛必生」之文(《聖教集》九一六頁):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11《往生禮讚》「百即百生」之文(《聖教集》八六○、八六一頁):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12《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聖教集》六六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 善導大師法語(二)

1要弘二門判(《聖教集》四五九頁):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2光攝三緣文(《聖教集》六一四頁):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例非一也。

3唯攝念佛文(《聖教集》八六二頁):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4不攝雜業文(《聖教集》八二五頁):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5不遭九橫文(《聖教集》八二一頁):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6念佛超絕文(《聖教集》七○八頁):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7五種嘉譽文(《聖教集》七○九頁):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8二聖為友文(《聖教集》七○九頁):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

9溺水偏救文(《聖教集》四七二頁):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10正念直來文(《聖教集》六五七頁):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11迴心皆往生(《聖教集》七二六頁):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12凡夫入報文(《聖教集》四八七頁):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13善惡皆生文(《聖教集》七二六頁):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14凡聖齊同文(《聖教集》七一九頁):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15何況聖人文(《聖教集》八四○頁):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1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聖教集》七三九頁)

2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聖教集》七七五頁)

3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聖教集》九○六頁)

4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聖教集》九五○頁)

5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聖教集》七八七頁)

6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聖教集》九四五頁)

7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聖教集》九五○頁)

8

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9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

若能念佛人中上,願得同生諸佛家。

(《聖教集》九六五頁)

10

既見華臺心踴躍,從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聖教集》七六六頁)

11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聖教集》七七三頁)

12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恆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聖教集》九二六頁)

13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聖教集》九二三頁)

一到彌陀安養國,畢竟逍遙即涅槃。

(《聖教集》九三○頁)

14

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

(《聖教集》七五九頁)

法照大師十要偈

1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2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

3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4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5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6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滅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7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

8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9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10

彌陀寶界不思議,唯嘆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

法然上人二要文

1淨土宗標宗之文(《法全》三頁):

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2淨土宗三選文(《法全》一一二頁):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一)《大經》五要文:

1《大經》「第十八願(本願)」之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聖教集》六六頁)

2《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聖教集》九一頁)

3《大經》「流通分」之文: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聖教集》一三三頁)

4《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聖教集》九六頁):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莊嚴經》)

(二)龍樹菩薩「本願取意文」(《聖教集》一八九、一九六頁):

1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2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三)天親菩薩「本願取意文」(《聖教集》二一三、二一四頁):

1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2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四)曇鸞大師「本願取意文」(《聖教集》二三○、三三六頁):

1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2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五)道綽大師「本願取意文」(《聖教集》四○八、四○九頁):

1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六)善導大師「本願取意文」:

(一)對文增減

1《觀經疏.玄義分》(《聖教集》四八四頁):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觀念法門》(《聖教集》八三四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3《往生禮讚》(《聖教集》九一五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4《觀經疏.玄義分》(《聖教集》四六六頁):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5《觀經疏.玄義分》(《聖教集》四八三頁):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二)總顯其義

1《觀經疏》「唯明專念」之文(《聖教集》六一五頁):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2《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聖教集》八五九頁):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3《觀經疏》「六字釋」之文(《聖教集》四八三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4《觀經疏》「弘願文」(《聖教集》四五九頁):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5《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聖教集》七一○頁):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6《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聖教集》六四七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7《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聖教集》六五二頁):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8《觀經疏》「正定業」之文(《聖教集》六五三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9《觀念法門》「造罪迴心」之文(《聖教集》八三九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10《往生禮讚》「念佛必生」之文(《聖教集》九一六頁):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觀念法門》「三輩專念」之文(《聖教集》八三五頁):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12《往生禮讚》「百即百生」之文(《聖教集》八六○、八六一頁):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13《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聖教集》六六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 般剌密帝 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Previous
Previous

總目錄 &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