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目錄 & 前言

  1. 佛說阿彌陀經 click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click

  2. 佛說無量壽經 click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click

  4. 易行品 click

  5. 十二禮 click

  6. 往生論 click

  7. 往生論註 click

  8. 讚阿彌陀佛偈 click

  9. 安樂集 click

  10. 觀經四帖疏 click

  11. 法事讚 click

  12. 觀念法門 click

  13. 往生禮讚 click

  14. 般舟讚 click

    附錄 click


简体试用版 (电脑自动转化 或有错字)

《淨土宗聖教集》前 言

佛教在印度並沒有所謂的「宗」,傳入中國才形成「大乘八宗」。宗,是中國佛教祖師為解釋佛經義理所特別創立的一種規範的釋義體系。由於所處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釋義體系,也就有了不同的宗,或稱宗派。宗派創立,是佛教在中國生存、發展的根本大事。沒有創宗,便沒有佛教在中國的繁榮。

淨土宗由唐代善導大師創立。善導師承道綽,道綽私淑曇鸞。即由曇鸞大師奠基,道綽大師踵繼,至善導大師集其大成,是為中國淨土宗根本三位祖師。若再上溯,曇鸞祖述印度龍樹、天親二菩薩之論說,龍樹、天親敬依佛說無量壽三經而造論。如是一脈相承,構成淨土宗系統聖教理論。

今總集一冊,名《淨土宗聖教集》,具含:

一、《佛說阿彌陀經》;

二、《佛說無量壽經》;

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四、龍樹菩薩《易行品》《十二禮》;

五、天親菩薩《往生論》;

六、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

七、道綽大師《安樂集》;

八、善導大師《觀經疏》《法事讚》《觀念法門》《往生禮讚》《般舟讚》。

如上經論釋,以「彌陀救度」一以貫之,顯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土宗根本義。「本願」為彌陀救度之原理,「稱名」為彌陀救度之方法,「凡夫」為彌陀救度之對象,「入報」(往生極樂報土)為彌陀救度之利益。

除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之外,歷史上各宗各派祖師大德也皆有淨土的章疏論述,但只有善導大師一流獨為「淨土宗」,其他皆非淨土宗。正如釋《法華經》者雖多,獨有天台智者大師一家稱「天台宗」,其餘皆非天台宗。

諸師淨土義與善導大師思想之差別,一言以蔽之,善導大師專依彌陀本願立宗,闡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諸師則不然。諸師不依彌陀本願立宗,雖倡淨土,然皆囿於聖道自力觀念,不明彌陀本願救度妙旨,乃至曲解、誤解:或以觀佛勝、稱名劣,或提倡萬行齊修以迴向,或強調自力稱名之功夫,或以九品為聖,或以凡夫往生為別時意,或以凡夫只能往生最低的凡聖同居土。其解行利益與彌陀救度之「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大相逕庭,大師稱之「別解別行」,嘆其「自失誤他」,故撰《觀經疏》以楷定之;《觀經疏》也成為淨土宗開宗立教之根本教典。

譬喻莊稼由播種而成熟,淨土宗的創立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

佛說淨土三經,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為體,直述淨土法門,並無開宗判教,如播種未萌。

龍樹菩薩《易行品》,判難易二道,以彌陀「本願稱名」為易行之宗骨,明「現生不退」利益,如從三經名號之種,萌生本願稱名之芽;然未明示願生為宗,如芽在土未出。

天親菩薩《往生論》,踵繼龍樹《易行品》,總申淨土三經,開示五念行門,以觀佛本願力,稱名如實修行,直示願生為宗,如苗出地面,枝葉初具,尚未茁壯。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綜攝龍樹、天親教義,明佛力為宗,往還迴向,速得菩提,揭示彌陀本願力為眾生往生、成佛、度生之根本,奠定淨土宗開宗立教之理論基礎,淨土宗之架構隱然齊備;然未立「淨土宗」之名,如苗成稼禾,枝節壯實,即將開花結果。

道綽大師《安樂集》,廣搜群經,別明《觀經》,以「聖淨二門」判攝一代教,開示末法眾生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以第十八願為淨土門之教體;然為隨機誘引,多取「念觀合論」,宗門雖開,行益未著,如花已開敷,正待結實。

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等五部九卷,完善淨教理論,規範淨業行儀,楷定諸師謬解,獨明一家正義,以專稱佛名為凡夫往生報土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十即十生。淨土一宗卓然成立,善惡九品莫不皆往。如稼穀成熟,籽粒飽滿。此後懷感、慧日、承遠、少康、法照等淨土宗高僧,自行化他,皆繼善導芳蹤。或唯勤專修,以身表率;或兼作撰述,唱和影響。稱名之聲,風行天下;往生之人,彌漫都野。如穀粒在倉,隨意享用。

經唐武帝、周世宗滅佛,及五代戰亂不寧,善導大師《觀經疏》、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道綽大師《安樂集》等淨土宗建立所依重要典籍,遂在中國滅跡。從此直至清末民初,歷宋、元、明、清,約千年時間,淨土宗隱沒。淨土法門的弘傳,不得不依附天台、華嚴、禪門諸宗,所謂「淨土宗」,也演變為寄寓諸宗門庭的「寓宗」,失去其本有的獨立性。期間弘傳淨土有名的著作,如宋知禮大師《觀經疏妙宗鈔》,純以天台妙觀為釋;明蓮池大師《彌陀疏鈔》,乃依華嚴及禪以扶持淨教;明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最稱精妙,然也不出天台之架構:此皆因未曾拜見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教著之故。

清末民初,善導大師《觀經疏》、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等淨土宗教典從日本回歸中國。經近代印光大師提倡,特別是當代慧淨法師系統整理、大力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深入人心,普受關注。

值此,《淨土宗聖教集》的出版正當其時。它是中國淨土宗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當代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它是一千幾百年來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一次聖教合集,第一次系統地顯明了淨土一宗完整的教理體系、明確不紊的修行方針,是萬修萬去的根本保證。它如強風勁鼓,吹盡了遮障在眾生往生道路上的疑雲;它如甘露普施,救活了眾生心中久旱將枯的菩提靈苗;它如巍巍高山,為我們依靠;它如朗朗明日,給眾生光明。它標誌著淨土宗在當代的全面復興,為無量眾生帶來解脫的希望。

末法佛教的希望在淨土法門,弘揚淨土法門必須依賴純正的淨土宗聖教理論。我們相信,隨著善導大師純正淨土法門的弘揚,隨著淨土宗在當代的復興,必將給內憂外患、哀戚不振的當代佛教賦予嶄新的生命活力,帶來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二個繁榮的春天,為濁染的世間注入清流,為焦慮的心靈帶來平安。

釋淨宗 於終南山悟真寺 二○一二年十月十日

Previous
Previous

般舟讚

Next
Next

附錄